首页» 科学研究» 媒体聚经
【中国经济导报】陈勇勤:生产效率上的差距会形成行业内技术扩散的动力
发文时间:2010-06-01

元首的苦恼:好技术不敢产业化

   “关起门来偷偷做好事”
  
   对于纺织行业,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行业技术装备简单且已高度成熟,技术革新的空间很小,主要是依靠增长劳动力和扩大规模来发展。济南元首针织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开发中心主任孙俊科却告诉记者,其实纺织机械尤其是专用设备具有很高技术含量,而我国在这一领域还相当落后。他表示:“就以我们针织行业的染色流程为例,它占到总成本的40%和总能耗的70%,是最主要的成本和能源消耗环节,也是最主要的污染产生工序。目前国内染色设备全部需要从德国、意大利等国进口,每台设备到岸价在120万~200万元,而且还只是不分针织与梭织的通用设备,在针织品质量控制上时常出现色差、色花、一次染成率低等问题。最重要的是,这些设备的染色工艺浴比通常达到1?7至1?8,换言之染色加工1公斤坯布就需用水8公斤。耗水多排放的污水也就多,给我们后面的污水处理环节又增加了成本。”
   孙俊科介绍说,正是基于降低成本、节能减排和改进产品质量等多方面考虑,元首公司开始依靠自有工程技术人员、并与济南大学等高校合作,研发高效节能针织专用染色机。目前他们成功研制出的新型小浴比溢流染色机,采用染液与坯布快速分离的先进技术工艺浴流比仅为1?4,可节水40%、节电20%,节约水蒸汽40%,节约染色注剂50%,而且解决或改善了色花、色差等困扰行业多年的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4项知识产权保护。
   元首公司的这一成果得到业内领导及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理事长杨世滨到访时就高兴地说,“元首是关起门来偷偷做好事”,并鼓励将先进技术设备向全行业推广。济南市也有意由元首公司兼并当地一家纺织机械企业,进行设备的产业化生产。
  
  机遇降临企业却犹豫
  
   就在巨大荣誉和市场机会降临的时候,元首公司却对新型染色机的产业化显示出了犹豫不决。当记者询问原因时,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主要是缺乏产业化的资金积累,元首公司虽然是50多年的老厂,近年来经营业绩也相当不错,但企业规模并不大,总资产和年销售均为3亿多元。纺织行业的利润率很低,流动资金需求又比较大,进行大规模的装备制造投资有困难。此外,如果要进行大规模商业化,设备的外观设计、技术服务等也需要进一步改进。
   记者就此提出了疑问,元首手握如此先进的自主研发技术,再加上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通过银行等渠道获得融资应当非常容易。在陪同记者参观漂染车间时,孙俊科的解释颇为实在:“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在设备研发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很多技术难关可谓是想空了脑袋。但一旦搞明白了,就好比一层窗户纸,业内人士只要拆开看看相应部件的角度、位置等,要仿造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所以我们担心投资很大搞装备制造,别的企业却只买一两台然后去仿造,让我们无法收回成本。”
   如此下来,元首选择“先把自己武装起来”策略就不足为奇了。孙俊科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我们已经投入使用了12台新型染色机,还有7台正在安装,原来的外国设备只留下1台做对照,现在我们的零附件、染色助剂等已经摆脱了国外厂商在技术和价格上的控制。”
   通过先进装备降低原料、能耗和零部件成本,元首公司利润水平和市场空间的提升非常可观。元首公司设备部的负责人为记者算了一笔细账,新型设备使百公斤染色坯布耗电量由70千瓦时降低到56千瓦时,用水量从100吨降为60吨,蒸汽量从1000公斤下降到600公斤,仅考虑这3项,按照现行的水电价格、热力生产和污水处理成本,公司每年就可节约能耗成本570多万元。570万元这个数字,在电力、冶金、石化等巨无霸行业也许不值一提,然而就纺织行业的企业体量和盈利能力而言,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来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以及棉麻等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整个纺织行业陷入空前的困难时期,2007年全行业的利润率仅为1.4%,2008年则进一步下滑到0.1%。针织行业的情况要略好一些,但据记者了解,绝大多数企业利润率也不到3%。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从某种意义上,一家公司通过“技术诀窍”获取超额收益,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就意味着距离最优效率的损失。且不说众多针织企业每年向国外设备制造商支付高额费用,却只能获得品质一般的机器和配件;仅全国各地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坯布染色,白白耗费的大量水电资源、以及额外增加的治污费用就着实令人感到揪心。“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先进技术如何通过扩散和消化成为行业通用技术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问题。
   经济史研究专家、新普京手机app下载官网教授陈勇勤认为,生产效率上的差距恰恰会形成行业内技术扩散的动力,“特别是知识产权制度建立以后,美国现当代的科技发展史清楚地表明,知识产权对技术革新和传播的激励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董涛博士也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回溯专利制度的起源,其出发点就是鼓励后来者模仿和复制,而不是再耗费资源去重新研究,这对整个社会的效率而言是最优的。“同时后来者模仿复制有个前提,就是需要交费,从而实现专利权人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谈到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之下类似元首这样的企业为什么仍然会有顾虑,陈勇勤认为归根结底是由于国内现有的产业环境缺乏诚信基础。不过他也认为,市场是否讲诚信与政府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否足够严密和严厉有关,“如果违法成本非常高,比如达到正规知识产权费用的数倍,企业就会选择去讲诚信;否则无论专利权人还是使用者,其经济行为必然会趋于短期化和隐秘化。”他同时认为,在出现类似市场失灵的情况,政府可以发挥力量来推进行业内的技术扩散,如给予专利企业适当的奖励或补贴,促使企业有动力进行推广,或者直接干脆由政府来买单。
   “中国目前侵犯知识产权的事例确实不少。我同意不管是侵权方,还是受害方决定是否维权,背后都有一套成本收益的考量。不过我并不认为目前的知识产权制度和市场出了问题,必须要新的政府力量介入。”董涛接着分析说,“单就某一个案来说,解决方案有很多,由政府拿出一笔钱来奖励或干脆买断并无不可,但如果上升到规则制度层面,面对许许多多的企业和专利,政府究竟买哪一个,不买哪一个,很可能在运行机制上产生新的腐败,未必就有效率。其实还有更好的方案,比如你所说的这家企业可以稍微做点宣传,向其他企业发送一个有意进行专利授权的信号;由行业协会出面组织就更好了,可以迅速把行业的大部分需求锁定住。”
  
  光凭一纸专利远远不够
  
   尽管专家给出的最佳建议是搞专利授权,但这也许并不符合地方和企业的胃口。
   济南市经信委官员告诉记者,他们希望元首能够通过重组济南市纺织机械厂把产业化做起来,这样既可以实现传统行业企业向产业链上游的延升和升级,还可以持续性地创造工业产值和税收,并带动当地就业。
   济南元首公司党委书记吴裕民则向记者介绍说,元首公司原属央企中国华诚集团,后来华诚集团经营不善而倒闭,元首集团作为仅存的硕果下放济南市管理,成为济南市纺织行业的国有“独苗”。济南市目前正在对当地4家国有纺织企业实施破产清算,破产后的相关资产和人员将以元首公司为龙头,组建元首集团。“按照元首最新的3年规划,我们要上新的生产基地,以实现针织服装年产值5.5亿元的发展目标,自身就需要新型染色机。另外,我们也希望染色机制造不仅能够提升国产装备水平,同时也发展成为元首新的业务板块,实现年产量400台,产值1.6亿元以上,出口创汇800万美元。明星企业是城市的名片,济南市非常支持我们,山东又是全国仅次于新疆的全国第二大产棉区,发展纺织业条件非常好,市里希望通过我们拉动区域上下游产业间接产值100亿元、带动就业6万余人,建立济南市全新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既然企业打算做这么大,那就得在知识产权保护上下大功夫了。”董涛告诉记者,目前不少企业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只要获得国家专利就一劳永逸了。“其实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一套系统性工程,不仅涉及到复杂的法律制度,还涉及到专利、科技等行业主管部门和专利代理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光凭一纸专利分量远远不够。”他还表示,涉及专利保护的重大投资项目,企业事先就要对可能遇到的侵权风险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否则也许别人处心积虑打一场‘专利无效’官司,企业之前的巨大投入就前功尽弃了。”
   此外,合理的商业策略也可以降低被侵权的风险。根据元首公司提供的资料,一台新型染色机的制造成本约为30万元,而其预期的售价却高达40万~60万元。董涛表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很自然,“但利润加码这么高,势必要诱使其他企业去仿制。其实,卖装备和专利授权并不冲突,企业可以通过专利授权先收取一部分费用,而以微利、或者低于其他企业仿制成本的价格来销售设备。”此外,企业还可以选择先平价或微利销售设备,以后再根据节能降本效果与有关企业约定收益分成,而如果一项知识产权预期能够产生长期持续性收益,还可以在当期对其实施证券化。
   专家最后向有着类似境遇的企业建议,知识产权是一种智力成果权和无形财产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在现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权利的依法享有是实实在在的。传统产业的企业不妨开拓思路,不仅从有形实体产品上获利,也应尝试直接通过知识产权来取得收益,“而且从多个产业的发展历史来看,通常是起初利润高的时候卖产品,利润变薄以后就变成卖专利和标准了。”
  
  
  专家解析
  
   生产效率的差距正是技术扩散的动力
  
   一家公司通过“技术诀窍”获取超额收益,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就意味着距离最优效率的损失。“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先进技术如何通过扩散和消化成为行业通用技术?
   生产效率上的差距恰恰会形成行业内技术扩散的动力。特别是知识产权制度建立以后,美国现当代的科技发展史清楚地表明,知识产权对技术革新和传播的激励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回溯专利制度的起源,其出发点就是鼓励后来者模仿和复制,而不是再耗费资源去重新研究,这对整个社会的效率而言是最优的。同时后来者模仿复制有个前提,就是需要交费,从而实现专利权人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对传统产业的企业而言,不妨开拓思路,不仅从有形实体产品上获利,也应尝试直接通过知识产权来取得收益。从多个产业的发展历史来看,通常是起初利润高的时候卖产品,利润变薄后就变成卖专利和标准。
  
  市场并未失灵,企业要善发信号
  
   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套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然而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仍然屡屡发生。企业为何不敢放心大胆地推广先进技术和拓展市场?
   市场是否讲诚信与政府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否足够严密和严厉有关。如果违法成本非常高,比如达到正规知识产权费用的数倍,企业就会选择去讲诚信;否则无论专利权人还是使用者,其经济行为必然会趋于短期化和隐秘化。
   不管是侵权方,还是受害方决定是否维权,背后都有一套成本收益的考量。不过我并不认为目前的知识产权制度和市场出了问题,必须要新的政府力量介入。其实解决方案还有很多,比如你所说的这家企业可以稍微做点宣传,向其他企业发送一个有意进行专利授权的信号;由行业协会出面组织就更好了,可以迅速把行业的大部分需求锁定住。
  
  企业要用好法律制度和商业策略
  
   企业自主研发的核心专利是否获得国家专利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呢,涉及核心专利技术的重大投资项目要注意什么?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一套系统性工程,不仅涉及复杂的法律制度,还涉及到专利、科技等行业主管部门和专利代理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光凭一纸专利分量远远不够。企业事先就要对可能遇到的侵权风险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否则也许别人处心积虑打一场“专利无效”官司,企业之前的巨大投入就前功尽弃了。
   合理的商业策略也可以降低被侵权的风险。如果利润加码过高,势必诱使其他企业去仿制。企业可以通过专利授权先收取一部分费用,而以微利、或者低于其他企业仿制成本的价格来销售设备。此外,企业还可以选择先平价或微利销售设备,以后再根据节能降本效果与有关企业约定收益分成;而如果一项知识产权预期能够产生长期持续性收益,还可以在当期对其实施证券化。
  
  
  印染行业脱困重在技术创新
  
   印染业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利用天然染料进行麻布染色。1834年法国的佩罗印花机问世,印染业正式由手工技术进入机械化生产时代。工业印染包括染色、印花、后整理、洗水等工序,是纺织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承载着创造附加价值、商品差异化等重要功能,同时亦大量消耗能源、化工原料并产生大量污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印染业发展较快,加工能力已位居世界首位,然而产能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不同步。主要印染大类产品出口的平均单价比同期进口单价低,表明中国印染产品档次较低,附加值不高。企业普遍看重的是色彩以及产品功能的开发,却忽略了印染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影响,同时在工艺技术、设备研发和经营管理上多处于模仿追随,创新能力差。特别是染整设备工艺参数在线检测控制技术、制造精度和配套件,以及节能环保与售后服务等方面一直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
   近年来,在能源、化工原料和人工成本纷纷涨价,以及国际市场不断萎缩的背景下,印染业已陷入较为困难的境地。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明确将印染业列入限制发展的“两高”行业,规定新建或扩建印染项目必须符合清洁生产审核、环境影响评价等准入条件,在省级或以上投资部门备案核查后方能投产。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纺织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印染、纺机、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并且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制订和完善准入条件,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印染业未来的努力方向是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企业集成创新能力、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走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品附加值高、经济发展和环境协调统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