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研究» 媒体聚经
【光明网】刘瑞:科学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发文时间:2011-05-25

首席专家“把脉”通胀

  编者按: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是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近期,在一系列调控政策的作用下,国内物价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通货膨胀压力有所缓解,但目前面临的问题依然错综复杂,本期“专家视点”约请4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对此进行探讨。

  科学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刘 瑞

  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是世界各国坚持的宏观调控目标之一。但是,价格总水平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波动也是正常的,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政策含义其实是承认价格水平有起伏。价格作为商品价值和供求关系的货币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时候是一个自发形成的东西,它灵敏地反映市场资源配置的方向和变化,成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杠杆,人们也正是借助于价格变动来调整自身行为。过去计划经济的失误就在于政府将价格“计划”死了,使计划价格不能灵敏地根据商品价值及供求关系起伏而变化,扭曲了资源配置的方向。尽管市场经济有“盲点”,需要在这些“盲点”区域保留必要的行政定价,但总体上应当在尊重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基础上调控价格总水平。

  就此次价格总水平上涨的调控行动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整体协调调控价格总水平上涨,切忌单打一。导致此次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是单纯的货币因素还是复杂的非货币因素?目前可以看到的是非货币因素居多,因此调控价格总水平上涨需要打“组合拳”,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工具可能难以奏效。其次,区分不同类型的价格上涨,确定调控的重点。判断这个问题有一定困难,但是仔细观察也可以看出一些特点。比如,资源性产品成本和人工成本存在长期上升趋势;人为哄抬一些产品引起价格上涨则是短期投机性的;货币资金流动性过剩引起价格上涨具有潜在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价格调控要展现出高超技巧和机会把握能力,一方面要坚决打压短期性和投机性的价格上涨行为,另一方面要防止潜在性的价格上涨变成现实。最后,价格调控需要有前瞻性,防止进入螺旋型通货膨胀。价格上涨引发一种观点,就是为了避免实际收入水平降低,将名义收入和其他福利待遇与消费价格指数挂钩,让收入与福利待遇随价格总水平波动而波动。其实,增加了的收入与福利最终要摊入产品成本价格,引发新一轮价格上涨,从而陷入螺旋型通胀。一些国家曾经在通胀严重时期采用过这种做法,甚至临时冻结价格。但是,从价格事后反弹现象看,这些做法都是缺乏前瞻性的。

  抑制通胀的三大关注点

  张晓晶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不仅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是最为紧迫的任务。由于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因此抑制通胀不能仅限于货币政策,而是要多管齐下。同时应注意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和正确的价格信号来反映各类要素和商品的稀缺程度与供需状况。在政策措施上,除了降低流通成本、维护市场秩序、监控热钱炒作之外,应着重关注以下几方面:

  第一,控制流动性,削弱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多有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加大了货币投放;也有因贸易顺差与外资流入导致货币的被动发行。因此,控制流动性也须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信贷总量,同时考虑到社会融资总量要远大于银行信贷总量,仅仅控制银行信贷并不能完全控制全社会的流动性,因此应更加注重利率等价格型工具的运用;二是要减少贸易顺差和防止热钱流入,除了增加进口、汇率升值外,还要强化资本管制,防止全球流动性泛滥对国内市场的冲击。第二,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缓解通胀压力。经济增速过快往往是通胀加速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经济增速过快,会推升物价上涨,这是经典的“菲利普斯曲线”所呈现的关系。从周期角度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我国经济增速在2009年跌入谷底,到2010年三四季度开始回转并加速上行,市场重拾活力,整个经济进入上升态势。事实上,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物价的较快上涨,就与第四季度GDP环比增速超过10%有关,即经济过快增长导致通胀压力加大。第三,促进创新、调整结构、提高效率,化解中长期成本推动压力。从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来看,我国的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资源能源价格以及在严格调控下的资金价格,都处在逐步上升的过程中,这些都会形成成本推动的压力。考虑到中长期成本推动的压力,当前通胀并不是一个短期的周期问题,对此我们要有长远考虑。准确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成本提高不能堵,而应顺势而为,因为这样会“逼迫”企业努力创新、调整结构、提高效率、改善供给,从而逐步化解成本上升的压力。从这个角度说,要更多地运用市场机制来调节供求,一些行政性手段可能在短期管用,但由于扭曲了价格信号,反而不利于结构调整和中长期的有效供给。

  降低增长预期是控制通胀必要之举

  李文溥

  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最大威胁是通货膨胀。从目前看,控制通胀面临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如何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控制好各级政府追求增长的盲目冲动。因此,当前宏观经济决策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在控制通胀与追求增长之间做出权衡。尽管今年宏观经济政策方向已经明确,货币政策转向了“稳健”,不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但是各级地方政府“十二五”规划的速度目标普遍过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措施却较弱。如果不采取措施抑制各地的增长冲动,通胀控制目标可能难以达到。因此,当前宏观经济决策必须在控制通胀与追求增长的数量组合上做出权衡。

  第二,将增长速度控制在9%。当前,投资需求过度扩张是通胀的主因。PPI涨幅高于CPI,预示着进一步通胀的压力。抑制投资需求过度扩张,必须控制增长速度。如果希望将通胀控制在4%左右,就必须下决心将速度控制在9%。其有效措施是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使其增速控制在14%左右。

  第三,控制通胀必须与转方式、调结构相结合。虽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控制通胀是短期的经济政策,但在目前情况下两者必须相结合。因为,“投资驱动、出口拉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既是政府投资扩张冲动难以抑制的根源,也是抑制居民收入增长和内需扩大的根源。因此,在控制政府投资增长的同时,必须从改善民生、保障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入手,调整严重失衡的要素比价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技术进步。

  通货膨胀与经济波动

  柳 欣

  自去年下半年我国的CPI增长率超过4%以来,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政府宏观调控面临的重大问题。政府调控的主要目的,在于稳定经济增长和抑制严重的经济波动。通货膨胀意味着名义GDP的增长,将带来企业利润的增加和就业的增加;由于CPI统计的是基本消费品或“工资品”的价格变动,工资的增长决定着基本消费品的成本与需求,从而CPI的变动直接关系到工资增长率的变动。换句话说,经济周期的通货膨胀阶段正是工资增长率开始上升的时期,如2007年农民工工资的大幅度提高和从去年开始的工资率上升。目前通货膨胀在居民中之所以引起较大反响,原因在于工资在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加之房地产和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升使资产值上升幅度超过工资的上涨幅度,进而引起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有所下降。

  对于控制经济波动来讲,名义GDP的变动比CPI的变动更重要。由于企业的成本在短期是固定的,名义GDP的变动意味着企业利润的变动,名义GDP的大幅度波动将引起经济的严重波动。比如,如果我们从目前5%左右的通货膨胀率降低到零通货膨胀,将意味着名义GDP下降5个百分点,按去年40万亿的GDP总量计算,GDP和企业的利润就要下降2万亿,这等于去年国有企业的全部利润;反之,过高的通货膨胀率会使企业的利润大幅度上升而引起进一步的投资扩张和经济波动。

  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在于保持名义GDP增长率的稳定。1980—2010年,我国名义GDP的增长率约为15%;近10年我国名义GDP的增长率约为14%,剔除实际GDP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大约在5%左右。因此,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5%左右的政策目标是合适的,关键是要避免名义GDP的增长率或通货膨胀率的大起大落。名义GDP的增长率联系着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1980年以来我国平均的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约为20%,但一直是在10%—30%之间波动,从而引起名义GDP和通货膨胀率的大幅度波动。去年以来通货膨胀率攀升,重要原因在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9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达到29%。因此,当前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是非常必要的,但也应考虑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周期的复苏阶段,虽然由于前期的货币扩张使通货膨胀上升的势头较猛,但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引起的企业利润下降会出现经济下滑的风险。因此,为了应对当前的通货膨胀,需要密切关注经济数据的变化,使货币供应量逐步回复到稳定的水平,避免名义GDP增长率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大起大落。(刘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