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研究» 媒体聚经
【中国网】杨瑞龙:保市场主体是稳就业保民生的关键
发文时间:2020-09-18

今年以来,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提出“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强调守住“六保”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

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是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手段,但要让稳就业与保民生具有可持续性,关键还是要保市场主体。到2019年底,我国已有市场主体1.23亿户,其中企业3858万户,个体工商户8261万户。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这些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对此,我们需充分认识和理解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大意义,通过更好保市场主体来稳就业保民生。

市场主体是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优先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着眼于保民生,我们当然可以通过政府出台一系列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政策来实现,但长远来看,可持续的民生保障还是要靠稳就业来实现。家庭有了就业就有了收入,有了收入就有了消费能力,从而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为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的目标。

着力稳就业,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比如,通过推出“新基建”等领域的投资计划直接创造就业;通过减税降费、财政补贴等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通过优化融资环境等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帮助企业改善经营条件,使企业有能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适度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与消费需求,以一定的经济增长支撑一定的就业水平;等等。

但也要看到,一系列稳就业保民生的政策措施是否有效、可持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主体的发展状况。市场主体是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市场主体发展得好,稳就业保民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们要稳就业,就必须有效控制疫情,推动复工复产,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特别是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目标,就必须让企业保持一定的投资率,实现必要的经济增长。

总而言之,保民生就必须稳就业,稳就业就必须保市场主体,稳就业保民生的关键是保市场主体。

保市场主体需“输血”与“造血”并重

市场主体的活力是保持国民经济整体活力的微观基础。市场主体能否基于效率原则与利益动机对市场信号做出灵敏及时的反应,决定了市场机制能否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也关系到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因为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有效,除了需考量政策本身是否符合实际之外,还取决于宏观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市场主体能否灵敏及时地做出适应性反应。

保市场主体通常有两条路径:一是为市场主体“输血”,即通过出台一系列以行政手段为主导的救助政策,针对某个特定行业或者某个特定企业给予特定的救助;二是促进市场主体自己“造血”,通过优化某些市场条件或者某些制度环境来激发企业的活力,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而是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在经济受到疫情冲击的情况下,短期内以“输血”为主对企业进行救助是必要的。具体包括减税降费、给企业特别补贴、通过行政办法给予企业特别的贷款优惠等。政府的“输血”行动能否有效提升市场主体的生存能力,取决于“输血”的方式与效果。

一是能否科学确定“输血”的对象。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并非所有企业都需要救助,如果采用“一刀切”的办法对所有企业给予救助,可能会导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对此,我们既要避免资源浪费,又要防止对“僵尸企业”和一些需要被淘汰的落后产能企业“输血”。

二是能否推动“输血”政策及时落地。救助政策应该在市场主体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及时落地。当前很多部门都推出了为企业纾困解难的措施,但若政策落实的中间环节太多,很可能出现好政策落实慢的情况,错过为企业“输血”的最佳时机,政策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三是能否增强救助政策的精准度。企业遇到的困难各有不同,统一的纾困解难措施很难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需要,这就要增强救助政策的精准度,在落实层面针对企业面临的具体问题对症下药。

四是能否畅通救助政策的传导机制。这几年我们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的政策,支持企业渡过难关,但有些企业反映没有切实感受到相关政策的实惠,原因之一就是“输血”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通,这个问题同样值得重视。

以“输血”的方式保市场主体尽管在短期内见效比较快,但效果难以持续。特别是有可能加剧企业对政策的依赖,使某些企业产生“等靠要”思想,反而抑制了企业发展的活力。因此,短期来看,通过“输血”救助市场主体是必要的,但随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持续推进,更需要在加强企业自身“造血”功能方面发力,通过营造更适宜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等,提升企业走出经营困境、实现更好发展的能力。

着力形成稳就业保民生的长效机制

由于疫情冲击,我国很多市场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对此,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和支持市场主体的政策措施。下一步,我们既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又要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市场环境,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机会,使广大市场主体不仅能够正常生存,而且能够实现更大发展,同时着力形成稳就业保民生的长效机制。

其一,需更好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各级政府要更加关心企业的发展,了解企业家所思所想、所困所惑,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涉企政策制定要多听企业家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要界定清晰,政府不随意干预企业的自主经营行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其二,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更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需出台一揽子着眼于刺激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的投资需求。比如,将减税降费政策落到实处、加快推动“新基建”、继续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等。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

其三,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增长动能转换。关键是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新增长动能激发出来,给企业提供更多新的投资机会。同时,要更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这也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其四,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市场环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外部条件,企业能否活得更好,关键取决于企业自身是否健康、有活力。为此,需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在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方面,除了出台必要的扶持政策外,关键在于为民营经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使企业家形成长期稳定发展预期。

其五,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茁壮成长,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中国企业家队伍。弘扬企业家精神与更好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息息相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这为我们更好弘扬企业家精神提供了遵循。广大企业经营者应在增强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拓展国际视野等方面有所作为。

文章来源于中国网